2017.4.10

波妞Ponyo_w:

体会深刻。

我想这也是某些时候我们觉得“嗯,这文一点都不OOC”背后的原因。作者一定是一个听得懂人说话,本身也懂得如何讲话的人,才能写出符合人物的对话。

反过来说,当我们觉得“这文真雷”却明明没找到情节/人物行为上面的雷点的时候,看看对话,就明白了。词汇、语句、语气,说话的逻辑、背后的思维,就塑造了人物的形象。

个人看文读文的时候,往往会因为小细节去判定文的好坏,虽然难免偏颇,但也是个人喜好的一个反映。比如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的用法,比如逗号、句号、省略号的运用,比如一个语气词。

又想到了一点,当你刻意去运用一个人常用的讲话方式的时候,你和这个人更加容易亲近起来。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,也会不自觉地学他讲话,甚至重复他说过的话。甚至你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,而喜欢上这个人。最好的例子是阳波。(阳阳特别爱用“昂”,应该不止我注意到。)

再说到做有声读物。现在翻回去听去年的录音,会发现自己在人物对话方面的进步。其实用女音去模仿男声是不可能真正相像的,但是同样的嗓音,如果抓住了人物说话的特点,就能够让人产生“生动”的印象。

还是这个例子,“什么合作不合作的,这都是看您的想法。”这句话如果原封不动地让我读,读出来应该是梁萌萌堆了满脸的笑说话的效果。而改成“合作不合作,要看您的想法”,瞬间就是明楼/凌远了(印象中明楼和凌远说的很多话都很像)。“合作不合作”连起来读,音调挑高;“要看”稍微低一点,然后停顿一下;接着“您的想法”最低,最后落到气息里,不要用实音。脑补一下,就是靳先生说话的方式了。甚至你可以想象他在说“您的想法”的时候,会对着对方不卑不亢地微微颔首。

所以,“听话”、写话、说话,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东西。

青山没鹿:


写文也有一个乐趣就是对人物语言的揣摩,尤其是当该人物有原型的时候。举个简单的栗子来说,凌远的语言习惯与演员本身的习惯相互重合,所以在语言上要遵循演员本身所赋予的;如果原话初始设计为“凌远说:什么合作不合作的,这都是看您的想法”,带入我们所熟悉的演员本身的语气语调后,则在表达的时候应该去掉“什么”,只选取“凌远说:合作不合作,要看您的想法”。修正后的词句更加贴近凌远及演员本身的语言使用习惯。

这仿佛是行为艺术的问题,属于顿悟范畴。

#写文记趣#


评论

热度(111)

©299010201|Powered by LOFTER